发布时间:2023年06月19日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阅读:36次
今年以来,长沙经开区星沙产业基地大力推行全员招商,分批次奔赴江浙沪和北上广招商考察。在此期间,听到最多、见得最多的就是工业上楼,以及因工业上楼倒逼一些企业从沿海向内陆转移的情况,既看到了自身差距,又发现了巨大机会。
工业上楼的底层逻辑是产业用地紧缺,很多城市特别是产业园区,都进入了向存量要增量、从平面走向立体的时代,垂直发展是大势所趋。面对沿海如火如荼“建笼筑巢”、各地蜂拥而至学习取经的热潮,保持理性与冷静至关重要。
他们为什么可以?以深圳和上海为例,它们的工业之所以能够大面积上下楼并成为全国典范,不难发现,与四个因素密切相关:一是完全的卖方市场。不管是走进深圳湾还是外高桥亦或张江高科,给人第一印象就是,各种优质项目都是主动找它们,而且入园标准还不低,加上定期赴国外招商,自然可供选择的上楼项目就很多。其实,在它们没看上的项目中,有很多就是我们要大力招引的。二是良好的产业生态。在交流过程中,经常会听到这么一段话:在这座城市里,不管是招人才、还是寻客户、或者对接其他资源,不用费多大力气,基本上都能快速搞定,因为这里就是一个自洽自生自融的生态系统,上下楼有条件成为上下游。三是优越的营商环境。吸引企业的根本动因是深圳和上海的营商环境好,而非工业大楼,而有些地方哪怕建再多的工业大楼,也不会有企业愿意去。深圳与上海的市场观念、创新氛围、政府服务和城市功能等等,使得大量科技型企业源源不断涌入,但它们的发展空间又极为有限,所以就采取了工业上楼这种“没有办法”的“办法”,因此,并非因为建设了工业大楼而导致那么多企业蜂拥而至,这种因果关系不能颠倒、更要看清。四是专业的涉企服务。沿海干部的专业化与市场化素质,让我们印象深刻,更是自惭形秽,他们尤其是擅长在政策允许或授权的范围内,创造性解决问题。比如:外高桥一些干部的日常工作就是待在企业里面,随时解决供应链、产业链和金融链中的痛点问题。当发现企业在离岸转手买卖业务中存在单证真实性无法审核的问题时,就利用自贸区鼓励创新的优势,推出全国首个“离岸通”,建设了离岸大厦(年均新增交易额数百亿),吸引一大批有离岸需求的企业入驻,并使外高桥成为“买卖全球、调度全球”的国际资源配置中心。
我们应该怎么做?由于深圳和上海具有先天优势,它们的工业上楼,值得学习的更多是方法论,并不是简单的“抄作业”。我们粗浅地认为,有五个方法论值得深学深思:一是遵循先后逻辑。工业上楼,必定是先有工业再有楼,自然要按照“产业定位先于规划设计、项目招商紧跟建设进度”的基本逻辑,确保有需要建平台、建了平台不闲置,做到建成就入楼、竣工就办公。切不可本末倒置,否则,就可能造成大量的空置、闲置和低效工业楼,如果是用专项债建设的,还会形成回本付息压力。二是重在“引凤来栖”。不管是当前倡导的工业上楼,还是大力推进的“腾笼换鸟”,归根结底是要有好“鸟”,这是我们面对的核心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把楼做大做高做漂亮,如果没有好“鸟”,再好的楼也无人问津。因此,一旦筑巢开始,相应的招商工作就要马上启动。目前,三一科学城里的区块链数字产业园在这方面做得较好,在尚未投入使用前,handle辅根、中科曙光等数十家头部数字企业已提前签约入驻。三是树立系统观念。工业上楼是一个系统工程,单兵出击很难达成,“兵团作战”非常重要。上楼标准设计、招商引资导入、市场主体培育、有序淘汰退出等等,这里面任何一项任务,都牵涉不少部门和很多环节的协同配合。就拿上楼标准设计来说,就涵盖了环保安全、减振隔振、工艺需求、垂直交通和设备载重等方方面面需要考虑的。而且,非常考验干部的宏观思维、专业素质和前瞻预判等能力,是名副其实的顶层设计,需要反复论证思考。四是做到因地制宜。工业上楼能不能成功,符合自身实际很关键。我们不能只看到上楼的“高精尖”,而看不到先进的“大块头”,有些产业注定是无法上楼的,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就不可能上楼,就算勉强上楼,成本代价也太大。比如重型高端装备和新能源整车制造,需要的依然是平面厂房。而能够上楼的主要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都具有科技型、轻型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的特点。还有,是否只租不售、容积率高低、层高荷载要求等具体方面,也不能照搬照抄,否则,可能会导致深圳和上海一些不需要的项目(又远超我们入园门槛),也没办法转移承接落地。五是坚持试行开路。工业上楼想要节约成本、控制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试点先行。不管是顶层设计还是平台建设,可以按照先易后难、分期实施的原则,做到边建设边招商、边试行边总结。同时,大力招引不同产业、不同业态的工业上楼项目,不断扩大样本观察、归纳提升的数量和类型,在此基础上再形成更具指导性、针对性和操作性的“经开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