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zl尊龙凯时集团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21日       来源:湖南日报      阅读:37次

    核心提示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关于生产力的认识实现了又一次飞跃,为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实现提供了重要引擎。

  陈小亮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考察期间,总书记在听取黑龙江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再次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一次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两度提到“新质生产力”,由此足见其重要性。

  “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关于生产力的认识实现了又一次飞跃,为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实现提供了重要引擎。

  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

  存在本质差别

  伴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对生产力提出了新要求。为了适应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前瞻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而且将新质生产力与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不管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未来产业,其顺利发展壮大的最关键保障都是科技创新。国家“十四五”规划在阐释“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时,专门强调要“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供给”,由此充分表明,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根本保障,这也决定了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存在本质差别。

  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能够促使生产力的三要素发生深刻变化,从而使得新质生产力超过传统生产力,带动经济与社会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就劳动者而言,与传统生产力相匹配的劳动者主要是普通工人和技术工人,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劳动者则是智力工人。与普通工人和技术工人相比,智力工人在劳动素质和劳动技能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能够更好地适应智能设备等高端和尖端设备的要求。就劳动资料而言,与传统生产力相匹配的劳动资料主要是普通的机器设备和电子计算机,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劳动资料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高端精密仪器和智能设备。高端精密仪器和智能设备能够生产更高端、高品质的产品,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就劳动对象而言,与传统生产力相匹配的劳动对象主要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机器设备等,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劳动对象不仅包括以物质形态存在的高端设备,还包括数据等非物质形态的对象。数据等非物质形态的劳动对象不再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可以更灵活地进行劳动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

  新质生产力

  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增长动力转换,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的二十大报告均强调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新的视角。厘清新质生产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首先需要厘清生产力和生产率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率,都是以人类征服、改造、利用、协调自然,旨在创造更多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以实现使用较少投入获得较多产出的目标。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加快技术进步速度,从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这正是当前和下一阶段我国加快技术进步的关键。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已经大幅缩小,后发优势在递减,发掘更大发展潜力与空间,已过渡到更多依靠自主创新来实现技术进步。研发创新尤其是基础性研究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需要耗费巨额前期投入并且经过多年时间才能有所突破,政府部门应加大扶持力度。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可以为研发创新尤其是开展基础性研究注入新动力。伴随着技术进步速度的加快,全要素生产率随之提升,从而有助于实现高质量发展。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阶段面临的挑战之一,是行业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一些产能过剩行业挤占了信贷和市场等资源,阻碍了新行业的发展,限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在新发展阶段,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这无疑将会提升行业间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过程中,政府和市场都会将更多资源配置到这些领域的高效率产业,配置到产能过剩行业和夕阳产业的资源随之减少,这些低效率产业也会更快地退出市场,实现发展结构的优化升级。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

  三大关键举措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让新质生产力的三要素实现更高水平的升级,更需要让生产关系更好地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其中,前者主要体现为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后者主要体现为更高质量的制度环境和营商环境。具体而言,可以重点从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统筹科技、教育、人才三大战略,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强力科技支撑。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根本差别就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而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通过强化教育才能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教育、人才三大战略统筹实施,才能切实提升科技创新的速度,为新质生产力提供科技支撑。

  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适宜的制度保障。良好的制度环境才能促使企业和居民个体具有充分的活力,并且保障生产要素在企业间、行业间、地区间实现高效率配置。通过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能够更好地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适宜的营商环境和制度保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为新质生产力的成型、成势扫清结构性障碍。当前我国经济存在总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失衡、收入分配结构失衡等经济结构失衡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企业和居民等经营主体难以做出最优决策,会阻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从而不利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为了让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更好地相适应,近年来党中央相继实施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新举措。这些新举措有助于扫清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所面临的结构性障碍,从而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推动我国经济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编审)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