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生水起气象新——湖南深化改革纪事-zl尊龙凯时集团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02日       来源:湖南日报      阅读:109次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长沙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突出;常德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落实事中事后监管等措施亮点频现;资兴市、道县节约集约用地成效显著;湘潭县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发展农村电商助力脱贫攻坚……改革迈向纵深处,风生水起气象新。

2019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湖南这些地方,日前跃上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榜单”。

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保障民众看病就医权益

——长沙市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必须抓关键。

长沙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坚持高位推动,落实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2016年至2019年,全市财政投入医疗卫生事业经费累计近245亿元,所辖3个县市实现三级医院全覆盖,全市所有医院市场收支平衡。

发挥省部级医院资源优势,打造辐射全省及周边地区的区域医疗中心,引领带动全市公立医院疑难疾病诊治、医疗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全市建立市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34个,市县乡三级质量控制体系基本建成。

公立医院龙头引领,医联体建设提速,基层服务能力提升。长沙市采取托管经营、服务共享、专科联盟、远程医疗等方式,推动上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解决看病就医问题。目前,市级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已建立医疗联合体79个,县区级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医共体38个。2019年,全市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

持续发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长沙市着力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公立医院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满意度分别达到93.28%和95.74%。

向市场要活力,让监管出效益

——常德市探索提高信用监管新途径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以持续深化信用监管改革作为商事制度改革的“抓手”, 常德市坚持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发力,探索提高信用监管工作“满意度、认可度、公信度”新途径。创新打造“双随机、一公开”升级版,市区无证无照经营实现“清零”。改变过去“重处罚、轻服务”的倾向,实行“有温度”的审慎监管。

投资近7亿元,常德市建成全国一流标准的“市民之家”,创新“互联网 政务服务 信用监管”模式,将全市各个部门监管信息实现一网连通,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多部门”自此变成“一网通”。

防止“越位”,提高信用监管认可度。坚持“腾位于市场、还权于企业”,开展市场主体“全排查”。2019年,常德市场主体新登记67673户,对2018年存量的28.42万户市场主体进行逐一摸排,清理注销市场主体48647户,市场主体“增”了新兴产业,“减”了落后产能,产业结构有效优化。

纠正“错位”,提高信用监管公信度。以大数据为支撑,积极推进部门业务系统与常德市“互联网 政务服务 信用监管”一体化平台对接工作,目前常德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归集数据库表298类,归集市本级64个部门,各类数据资源31亿条。开展信用修复工作,一年来共修复395个市场主体。

念好节约集约“经”,提高土地利用产出率

——道县、资兴科学利用土地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如何“好”起来?道县创新做好“加”“减”“乘”三篇文章。

在规范管理上做“加法”,严控用地总量。道县强化城乡规划统领,从源头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避免重复建设。推动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查处违法用地的良好态势,确保违法用地早发现、早处置。

坚持在清理盘活上做“减法”,挖掘用地存量。2019年,道县盘活空闲土地301.55公顷,盘活闲置土地25.35公顷,处置增存挂钩闲置土地25公顷,将项目区20个乡镇54.86公顷的建设用地区域作为拆旧区,规划复垦农用地54.86公顷。

在政策引导上做“乘法”,拓展用地增量。鼓励督促企业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下,向“空中”“地下”要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2019年,工业用地弹性供地2宗、65亩。“十三五”期间,全县新增耕地760.14公顷。

资兴坚持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严把项目准入关和用地规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园区建设,资兴走集聚、特色、错位发展之路,累计节约集约土地1600余亩。如罗围食品工业园区,集中该市食品生产企业,按分散经营方式供地需1900亩,利用园区载体,基础设施共享,实际总占地仅1200亩。

实施增减挂钩,从低效用地中“找地”。资兴每年实施增减挂钩项目600亩以上,解决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不足难题。实施生态修复,近年先后关闭取缔“三高两低”企业15家,腾地1300多亩。

创新节地和弹性供地模式。资兴创新形成5种节约集约用地技术和模式: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新材料加工一体化节地技术、多层高标准厂房节地模式、东江湖大数据产业园节能节地模式和“零增地”,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大为提高。

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发展农村电商“带货”

——湘潭县走出“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新路

在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积极发展农村电商和产销对接等方面,湘潭县取得了哪些经验?

拓宽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渠道,让农产品俏起来。湘潭县主动融入新一轮电商快速发展、触角深入农村的机遇,走出一条“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农村电商发展新路——

电子商务产业园作为湘潭县主要商贸物流园区,其线上交易额占园区总销售额的1/3以上,茶恩寺竹木工业园区产品线上销售占总销售的70%以上;

湘潭县作为全国湘莲集散地,2016年交易额不足30亿元,随着电商介入助力,去年交易额突破50亿元,3年增长近70%;

2019年湘潭县网络零售额46.5亿元,其中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12亿元,近3年年均增长30%,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湘潭县充分发挥特色产业(产品)资源优势,依托海泡石产业园、花石湘莲产业园、天易槟榔产业园等,将海泡石、湘莲及其深加工产品、食品等在线上重点推销,并开发出中路铺药糖、羊鹿茶、乌石腐乳、天子山茶油等线上适销产品500多个。

按照“一园三镇多点”的全域电子商务集聚布局,湘潭县引导电商企业形成特色电商镇,打造“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电子商务升级版,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渠道。

目前,湘潭县拥有物流服务网点近1000个,形成“县级电商服务中心 村级电商服务站点 第三方物流”的高效物流配送体系。该体系运行以来,全县平台日交易额大幅提升。

网站地图